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简介
历史沿革
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起源于1975年成立的咸宁地区师范学校农化班。1977年升级为武师咸宁分院化学科,1993年更名为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,2002年成立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,2008年更名为咸宁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,2011年更名为咸宁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,2012年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核技术与化学生物学院。2002年开始招收首届化学本科生;2008年开始招收首届生物科学本科生;2009年开始招收首届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生;2013年开始招收首届园林本科生;2024年开始招收首届智慧林业本科生。
师资队伍
现有专任教师66人,教授18人,副教授27人,高级职称占比为68%;博士51人,占比为77%。咸宁市高层次人才4人、校“百名计划人才”16人、硕士生导师20人、湖北省科技副总6人。
学科特色
学院以核技术在化学、生物、材料、农学等领域的应用为特色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,凝练了桂花开发利用、能源与动力、材料与化工等优势研究方向。打造了材料辐射改性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、国家林业草原桂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辐射化学与功能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。现有湖北省重点(特色)学科1个,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2个,湖北省一流专业2个,湖北省一流课程3门。近3年获批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8项,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,市厅级项目24项,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,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,获批横向经费约4000万。
人才培养特色
协同育人效果好:通过学科专业交叉融合,培养了一批理工医交叉复合型人才。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,提升了学生就业率,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。
科研育人功能强:通过创新创业训练,依托于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和团队,本科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、大学生挑战杯、大学生互联网+等活动,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本科生。
实践育人情怀厚:通过星火支教、志愿科普等活动,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。
学院每年培养本科毕业生240余人,硕士研究生20余人。学生实践活动丰富,近3年获省级及以上 “互联网+”、“挑战杯”、“田家炳”、“核+X”、全国化工设计大赛等各类竞赛奖120余项。硕士研究生平均录取率25%以上,一直保持在学校前列;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5%以上。学院志愿活动影响大,其中星火支教团队连续14年开展义务支教,先后获市级以上荣誉40余项,受到中央电视台、央视网等重要媒体报道百余次。